新加坡共享单车之死:存活16月 曾融资4500万美金 被借壳发币后遭抛弃

新加坡共享单车oBike的兴衰史

从融资高峰到清零谢幕

oBike曾被叠成艺术品挂在墙上。

文 | 铅笔道 记者 武旭升

从诞生到清零,新加坡共享单车oBike仅走过了一年零四个月。2017年2月成立后半年,oBike宣称获得4500万美元B轮融资,并将业务拓展至澳大利亚、德国、马来西亚、荷兰、泰国和英国等9个国家,成为摩拜、ofo等国内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强劲对手之一。

然而,不到4个月后,oBike遭遇资金链危机。创始人石一将ICO视为救命稻草。今年1月25日,OCN(oBike代币)登陆6家交易所,六天内募集了5万个ETH(约合4亿人民币),但oBike的命运并未因此改变。

今年6月25日,因政策原因,oBike在新加坡正式停止营业,其死亡命运早在借壳ICO时便已注定。

发币后的空壳化

近日,铅笔道获悉,新加坡共享单车品牌oBike已关停业务。石一正试图将公司出售,摆脱经济麻烦。

oBike于2017年2月在新加坡成立,半年后获得4500万美元融资,但今年6月25日便停止营业,并申请破产。

尽管oBike官方表示将继续在其他市场运营,但自2017年下半年起,其在马来西亚、泰国等市场的动态鲜有更新。

不同于摩拜或ofo的命运,oBike的终结可追溯至其通过ICO发行数字货币OCN之时。相关报道指出,oBike实际沦为ICO的外壳。

今年3月,石一启动Odyseey项目,发行OCN。尽管他声称Odyseey与oBike为独立项目,但实际上两者联系紧密,oBike已名存实亡。

业务困境与监管压力

即便抛开ICO因素,oBike本身的业务模式也难以持续。用户随意停放导致道路拥堵、运维成本高昂以及破损等问题,使共享单车行业面临巨大挑战。

新加坡市场竞争激烈,除oBike外还有GBikes、SGBike等本地企业,市场饱和严重。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(LTA)的新规要求运营商支付高额许可费及保证金,进一步加剧了oBike的经营困难。

当地公共交通发达,叠加oBike管理不善,导致其运营状况雪上加霜。

退出市场面临的难题

oBike退出市场并非易事,需解决供应商欠款、用户押金及股东利益等问题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oBike转走约1000万新币用户押金,供应商欠款接近1亿人民币。

目前,石一正在寻找买家以摆脱债务负担,但由于部分资方退出协议未达成,交易进程受阻。

oBike的清零对OCN持币者造成重大打击,尽管Odyssey仍在更新周报并推出新项目,但缺乏实质性应用场景支持,前景堪忧。

编辑:薛婷 校对:蒋政旭

Back to top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