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15 年,一個名為 Urburschenschaft 的兄弟會在耶拿市成立。其目的是將來自不同大學的學生聯合成一個兄弟會。Urburschenschaft 使用從 Lutzow Free Corps 借來的旗幟,因為他們穿著黑色制服,配上金色和紅色的配件。
三色旗於 1832 年在漢堡的一個節日中首次使用。該活動旨在團結德意志各邦。許多節日的參與者都有一面包含黑色、紅色和金色的旗幟,但當時它們的順序尚未固定。大多數的旗幟都有金色的上條紋和黑色的下條紋。政治家 Johann Philipp Abresch 按我們今天所知的順序製作了第一面黑、紅、金色旗幟。他的旗幟上還刻有 「德國的文藝復興 」的字樣。今天,第一面德國國旗就展示在漢堡城堡中。
1848 年,德意志邦聯的聯邦議院(Bundestag of the German Confederation)將邦聯的顏色定義為黑色、紅色和金色,以紀念德意志的過去。然而,這個顏色組合並未被保留,北德聯盟採用了象徵普魯士和漢薩城市的黑、白、紅三色。由於黑、紅、金色旗幟在奧地利很受歡迎,這種顏色組合經常被希望奧地利與德意志帝國統一的政治家所採用。隨著 1919 年魏瑪共和國的成立,黑、紅、金的組合再次成為德國國旗的主色。
1933 年國家社會主義執政後,他們廢除了黑、紅、金三色旗幟。取而代之的是,他們重新引入了黑、白、紅三色旗。自 1935 年起,他們只使用萬字旗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出現了兩個新成立的德國國旗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問題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(GDR) 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(FRG) 選擇了黑色、紅色和金色。然而,東德民主共和國的國旗上印有東德的徽章,徽章由指南針、錘子和一個花環形狀的黑麥穗組成。1990 年 10 月德國統一後,德國的黑、紅、金三色旗成為德國官方旗幟。統一旗象徵性地安裝在柏林共和國廣場上。它的尺寸為六乘十公尺,是德國最大的官方旗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