梭,大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。从无梭到有梭,是古人革新引纬工 具,提高织机效率的重大创造。, B. _# Y6 `& c4 N0 L
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>>: "小东大东,杼柚其空。"朱熏《诗经传>>: "抒,持纬者也。柚,变经者也。“杼和柚是织机上的两个重要构件。柚发展下来是今天织机上的经轴。今天主要说”杼“。) m3 U+ E1 @9 l* h" e
用原始腰机织布时代,是直接用缠绕着纱线的小木棒“筟”,来引纬的,这就是所谓纡子。纡子在织口中磕磕绊绊通行,而打纬刀光滑宽扁,在织口中来去通畅。古人由此得到启示:在打纬刀上刻一长条槽子,将绕着纬纱的“筟”嵌进去,既可引纬,又能打纬,这就是刀杼。刀杼是梭的前身,可能形成于春秋时期。
- O Z7 E/ [( o3 ], r
刀杼.png (46.89 KB, 下载次数: 176)
下载附件
2015-11-18 22:28 上传
刀杼
2 S6 Z& s+ p I9 D3 i( g7 m% V o- K: h) }3 s7 `1 S# R. h
在古籍中大都认为杼就是梭。前面提到的江苏泅洪县曹庄出土的汉画像石上,明明刻着那位母亲把一个两头尖中间空的梭子掷在地上,而画像却名曰“曾母投杼”。这证明汉以前已经有梭,但仍叫杼。
曾母投杼.jpg (40.74 KB, 下载次数: 162)
下载附件
2015-11-18 22:25 上传
曾母投杼这种梭是由刀杼演化而来。因为刀杼操作不便,后逐渐改成两头尖的梭子。汉以后史籍中,“梭”和“杼”两个概念便不再混淆,《晋书·谢鲲传》中有“投梭折齿”的故事,而不再把“投梭”说成“投杼”。从此“梭子”成为织具中的专用名词,它的功能就是引纬,而杼则兼引纬和打纬。8 h- O! Y) \( `5 I) v
我们都知道唐代文成公主的故事, 她 把内地织机和织具带到拉萨,还亲至藏南传授纺织技术,据说拉萨藏民用传统织机织毛料藏被用的梭子,就是文成公主带去的。在藏语中,梭子叫“准布”,杼叫“生布”或“并心”,这说明杼和梭早有区别。
. B, E) l7 q) s; J, D7 k* L8 G' X1 v. [3 s
用梭引纬以后,古人又发明一种新的打纬工具,这就是筘。这个筘,请在本网搜索。
* `# @7 Q, X }. o7 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