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KD指的是慢性肾脏病,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持续3个月以上。病因涵盖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肾小球肾炎等。症状早期隐匿,后期出现蛋白尿、水肿、贫血等。治疗强调综合管理,包括控制原发病、调整生活方式、防治并发症等。
CKD发病原因多样。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主要诱因,长期高血糖和高血压会损害肾脏血管和肾小球,导致肾脏功能逐渐下降。慢性肾小球肾炎、肾小管间质疾病等肾脏本身的病变,会直接破坏肾脏组织结构。遗传性肾脏疾病、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、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等,也会引发CKD,且病情往往呈进行性发展。CKD症状表现随病情进展而变化。早期患者常无明显症状,仅在体检时发现尿蛋白、血尿或肾功能轻度异常。随着病情加重,会出现水肿,多从眼睑、下肢开始,逐渐蔓延至全身;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,提示蛋白尿;部分患者出现夜尿增多、血压升高。到疾病晚期,可出现贫血、恶心呕吐、皮肤瘙痒等症状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CKD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。首先要积极控制原发病,如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、血压,减少对肾脏的损害。饮食上遵循优质低蛋白原则,减轻肾脏代谢负担;同时控制盐和磷的摄入,避免水肿和高磷血症。根据病情使用药物治疗,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减少蛋白尿、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等。当发展到终末期,需进行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。预防CKD应从多方面着手。人们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均衡饮食,适量运动,戒烟限酒,控制体重,避免肥胖。积极控制基础疾病,定期监测血糖、血压,发现异常及时治疗。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,如非甾体抗炎药、某些抗生素等。
CKD肾病的检查项目
1、血液检测:包括血清肌酐、尿素氮(BUN)、电解质(如钾、钠、氯)、钙磷水平以及全血细胞计数等,用以评估肾功能及是否存在电解质失衡或贫血等问题。计算肾小球滤过率(eGFR)来量化肾功能损害的程度。
2、尿液分析:通过检查尿蛋白、红细胞、白细胞、管型等指标判断肾脏损伤类型和程度。微量白蛋白尿测定对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尤为重要,可以反映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的变化。
3、影像学检查:如肾脏超声波扫描、CT或MRI成像技术,用于观察肾脏大小、形态及其结构是否有异常,比如结石、囊肿或者肿瘤的存在,同时也能帮助识别有无尿路梗阻情况。